眾所周知,生姜是日常做菜時常用的調味佳品,它不僅能醒味開脾,吃姜還是化解體內濕氣的一種好方法。
但要提醒的是,僅在做菜時放入生姜調味,是無法起到化濕的作用的,生姜要起到解表化濕作用,可將其帶皮切下五、六片,放入滾開的水中,待幾分鐘后飲用即可。
此外,“吃”掉濕氣,老中醫還推薦了一個食療去濕氣的方子,比吃生姜的效果好。
健脾祛濕食療方——赤小豆薏仁茶
1、赤小豆、薏仁、芡實洗凈后,薏仁炒制微黃,放入鍋中用清水浸泡1小時以上。
2、泡好后就開火煮,先大火煮至水開,然后轉小火煮。
3、在煮好之前,放入槐米、淡竹葉、馬齒莧、綠茶,再燜煮20分鐘,即可關火。
赤小豆薏仁茶具有良好的潤腸通便功效,對水腫型肥胖也有作用,而且還有降血壓、降血脂、去水腫、調解血糖、解毒抗癌等作用。薏仁是藥食兩用的食材,性味甘淡微寒,有利水消腫、謎脾去濕、舒筋除痹、凊熱排膿等功效,為常用的利水滲濕藥。
現代人精神壓力大,心氣虛 ,飲食不節,運動量少,脾虛濕盛。既要祛濕,又要補心,還要養脾胃,非赤小豆、薏仁、芡實莫屬。沒有時間或是覺得熬煮麻煩的,還可以用袋泡的赤小豆薏仁茶泡水,當茶喝,效果也不錯。
芡實是睡蓮科植物“芡”的種子。新鮮的芡實生長在池沼湖泊中,和蓮藕、茭白、荸薺等8種植物并稱為“水八仙”,并有著“水中人參”的美名,在南方是一種非常常見的食物。它被大家熟知的是“雞頭米”。
宋代文豪蘇東坡,對芡實就“情有獨鐘”!蘇東坡是宋代大文豪,又是美食家兼食療專家,直到晚年仍身健體壯,面色紅潤,才思敏捷。他對食療養生頗有研究,著有《蘇東坡養生集》傳世。他鐘情芡實,以為食療佳品。極喜愛吃“芡實粥”,又名雞頭粥。并稱芡實粥“粥既快養,粥后一覺,妙不可言也”。
芡實除濕很厲害
芡實味甘澀、性平,中醫養生學認為,芡實抗衰延年,補中益氣,健脾止瀉,固腎益精,除濕。
現在的天氣熱中添濕、濕上加熱,極易損傷脾胃功能。脾為濕困,運化失司,輕則出現食欲不振、胃口不佳等癥狀,重則出現受納不快、腹脹腹瀉等疾病。
這芡實,可既能健脾,又能除濕?烧{整被炎夏所消耗的脾胃功能,補益脾胃,讓它獲得動力;另一方面,它能去除體內濕氣,讓機體獲得輕松感,消除困倦。對于人體來說,芡實既給力,又加油,是適合這個季節食用的極佳選擇。
祛濕健脾應該吃什么
濕氣積累麻煩多,許多人都不把它當一回事,總是忽悠著就過了,久而久之,就積了一堆病痛。其實,在日常生活中,只要注意飲食,濕氣就不會纏上你,給大家推薦祛濕健脾應該吃什么,幫助對抗濕氣,下面就為你介紹祛濕健脾應該吃什么。
美味除濕——四神豆漿
這種濕熱天氣,如果脾胃不適,可以試試一款食療美食,四神豆漿。
用料:
芡實——收斂滋補,能抗衰延年,最益脾胃。
淮山藥——益脾生津,對人體的免疫、呼吸系統都有幫助,能增加活力。
蓮子——養心健脾,對胃腸有保護作用,可增強人體免疫機能,有抗老防衰的功效。
茯苓——健脾化濕,能促進、強化人體的免疫機能,常食用可加強對疾病的抵抗力。
這款豆漿的做法說來簡單,就像我們平時做的“五谷豆漿”一樣,把以上四種食材每種都放進去一點就行了,以不沖淡豆漿的基本味道為標準,沒有太嚴格的定量。做好后加入適量冰糖,溶解后即可飲用。
(責任編輯:落葉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