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黔東南貴州黎平侗族,腌魚久負盛名,以鯉魚為原料,糯米等輔料加工而成,集酸、甜、辣、麻、咸為一體,口感軟嫩,味道鮮美。
相傳侗族人制作腌魚是從明代便開始,那時候侗族人以狩獵為主,但是打獵主要靠運氣,時有時無,時多時少,少了挨餓,多了也無法儲藏。于是有一位智者想了一個辦法,將剩余的獵物肉切成小塊,與吃不完的米飯和辣椒裝入木桶,再用石塊壓住。幾個月之后,將存放在木桶的獵物肉取出,木桶里的肉不但不腐不臭,吃起來味道鮮嫩。由于侗族喜歡吃魚,于是便有人將魚效仿腌制,沒想到也同樣味道可口。至此以后,各家各戶都效仿,并不斷改進腌制方法,通過不同時代的流傳至今,也就有了獨居特色的侗族腌魚,并成為侗族人招待客人的上等菜肴。
侗族腌魚在選料上,必須是鮮活的清水稻田鯉魚,單尾重半斤到一斤左右為佳。不同季節的鯉魚制得的腌魚品質有差異,夏季氣溫高,不宜腌制。選用的稻田鯉魚一般都在農歷八、九月間氣候涼爽,稻谷收割的季節,氣溫適宜,鯉魚肥壯,腌制的魚成品色澤光亮油潤,品質較佳。
選好魚之后,放入竹籮中,在干凈水域暫養一天,使魚排凈糞便及體內的泥沙等。第二天取魚破背,對破成腹部相連的兩半,棄掉內臟,再用清水洗凈血污,輕輕甩干水分,把魚攤開平放入盆內1小時,瀝干水分。將剖去內臟的整魚放在盆里攤平,內側面朝上,均勻撒上腌制食鹽,層層放入盆中腌制24小時。然后放入木桶中等腌制,一兩個月就可以吃到正宗的腌魚了,
(責任編輯:落葉)